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 > 文章 当前位置: 专题 > 文章

自强不息 拥抱星辰 孙家栋戚发轫等老一代航天人忆峥嵘岁月

时间:2020-04-25    点击: 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

嫦娥一号成功入轨后,孙家栋与欧阳自远激动相拥。(资料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已经在太空遨游整整五十年了。今年3月28日,“东方红一号”再次过境北京上空,被很多人争相仰望,重温半个世纪前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那个年代,能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每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搞的,真感觉到扬眉吐气。”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仿佛又回到了往昔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老一代航天人的高度嘉许,饱含着对新一代航天人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托期待,这是极大的勉励、鼓舞和鞭策。”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仅让中国航天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更指引着我们飞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历史永远铭刻这一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为纪念这一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2016年,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戚发轫说,“我们和毛主席一块儿看到了东方红卫星,听到了播放东方红乐曲,感觉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事业。”

  一切几乎从零开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仅要干出来,更要干好,确保成功”……这是当时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真实写照。研制人员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为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加注推进剂;肩担人抬,蹚过河水,搬运固体发动机进山试验;在厕所改装的实验室中一蹲就是十年,研究姿态控制发动机;每餐只能吃到一个馒头,一毛钱的干菜汤,汤里只有几星油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和壮举。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孙家栋这样形容。

  戚发轫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地面试验方案,条件十分艰苦。比如,“东方红一号”短波天线发射时收拢,上天解锁后靠卫星自旋力量甩出来,这个复杂动作对完成精准度有极高要求。当年没有计算机仿真模拟,完全是靠地面试验。设备靠自己研制,场地用仓库改造,没有任何专用防护装置。做试验时,“老同志每人拿个纸箱子盖挡着,从木板间的缝隙往外观察;年轻人就爬上(没有顶棚的)房梁,骑在上面往下看”。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靠的就是中国航天人的爱国心。“一个人有了爱,才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贡献给集体、国家、事业。”戚发轫深情地说。

  载荷“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新中国第一枚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空间运载火箭。

  原航天一院型号总师方心虎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又回想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战天斗地的奋斗岁月。他告诉记者,当时面临着两大考验: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运载火箭在中国第一次碰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克服艰苦环境带来的挑战。“但是我们并没有畏难情绪,自主研制中国首枚空间运载火箭的强烈责任和使命更加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有一次,方心虎和同事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南地试验站参加自旋三级固体发动机试车。那里风沙大,还很冷,正赶上发动机烧穿导致爆炸螺栓爆炸的故障,方心虎晚上回到招待所,急得饭也吃不下。面对艰苦环境大家没有退缩,“斗风沙”“战严寒”,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再不断改进设计,最终取得了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成功。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是不能忘记历史,历史造就了‘两弹一星’精神。精神是一种力量,尤其是面对当前严峻任务的时候,更要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戚发轫寄语年轻一代航天人。

  “中国人进军太空的脚步,就始于‘东方红一号’卫星。正是在老一代航天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航天事业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吴燕生表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倍加珍惜老一代航天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攀航天科技新高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高技术高风险战略产业之一。越是有风险挑战,越是要勇于登攀,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也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和品格。面对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面对艰苦环境,老一代航天人挥洒热血汗水。数十年来,几代航天人赓续奋斗,不管条件如何变化,不管任务如何艰巨,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攀登着一个又一个航天科技高峰。

  没有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强国无从谈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各航天强国火箭升级,中国也需要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进入太空,以保障在未来宇宙探索和国际空间的话语权。

  经过艰难探索和长期论证,200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研制。2016年进行第一次试验飞行,2017年7月2日,第二发试验箭长五遥二发射,发动机提前熄火,宣告失败。听到消息后,副总师王维彬感觉浑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

  按照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标准,出现问题时,整个项目需要“归零”。对于长五这样重大的项目来说,“归零”更会严上加严。然而,这次难度极大的“归零”是在“先天不足”中开始的:火箭残骸已沉入深海。“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地收集数据,也没能精确定位故障,要做到故障复现,太难了。”涡轮泵设计师黄克松回忆。

  “必须集全院之力,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排除故障!”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向全院型号战线发出院长责任令。“归零”开始后,王维彬就开始了一早出门半夜回家的作息,而一同进入“归零”作息的,还有一大批发动机研制人员、火箭抓总研制单位人员、发动机抓总研制单位人员、知名院士专家……经过280天埋头苦干,2018年4月,长五火箭完成“归零”评审。

  2018年底,长五遥三火箭总装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台发动机试车突然出现了故障!只能从头再来。经过第二次“归零”,修正问题后,遥三火箭发射被安排在2019年夏天。改进后的发动机进行了3次试车,前两次正常,研制人员在分辨最后一次的振动数据时,突然发现一条异常频率线。

  “决不能带着隐患上天!”团队把之前所有经历过试车考核的发动机全部找出来,采用新手段进行加严检测,结果发现在同一个位置,多台发动机都产生了微小裂纹。经过分析改进,最终决定将氧涡轮泵用分体结构替换原来的整体结构,以提高可靠性。2019年7月底,发动机的顽疾被真正破解。

  此刻,距发射窗口时间已不足5个月。为了确保时间进度,质量工作团队把管理精确到小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人,正常加工进度需3个月交付的螺栓,3天内交付拿货,设计师几乎是拿着刚下线的产品,第一时间飞抵北京。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攻关、连续奋战,长征五号在挫折中崛起挺立,最终接过“长征火箭家族”的接力棒,不仅填补了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空白,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超重型运载火箭打下了稳实的基础,成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中国面向太空的长征又踏出了新的一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航天事业的立业之本。”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说,“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协同的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航天事业永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脚步将更稳更远

  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但应该看到,我们要实现航天强国梦还需更加努力奋斗。

  据美国“关注科学家联盟”组织(UCS)最新统计,全球在轨飞行的人造卫星为4861颗,在轨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为1890颗。其中美国860颗,中国252颗,俄罗斯146颗。

  从火箭运载能力看,美国现役的重型猎鹰火箭已经达到近地轨道60多吨运载能力,欧洲、俄罗斯都达到20多吨,日本也约有17吨左右。我国的长征五号已经达到25吨运载能力,但发动机推力120吨,与美俄两国的300吨-400吨推力还有不小差距。

  创新探索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虽然近期中国航天一个月内接连出现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卫星失败两次失利,但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航天永不止步。

  纵观近几年,欧美俄等几个航天大国或地区,也频频出现发射失利的情况。欧洲的阿里亚娜火箭发射107次,成功率93%。美国的德尔塔运载火箭发射251次,成功率为94.4%。俄罗斯联盟系列火箭成功率约97%。

  相比之下,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是较高的。据统计,1970年至1996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3枚,其中发射成功36枚,成功率83.72%。1997年至2017年,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4枚,其中发射成功199枚,发射成功率达97.55%。

  “航天全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弘扬航天精神,直面风险挑战,正视艰难险阻,严慎细实组织实施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等国家重大工程,推动中国航天走得更稳更远。”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葛小春说。

  4月4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如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时段。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特殊的战略意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在紧急情况下,一旦拥有导航定位卫星系统的国家关闭系统,性能再高的武器装备也无法发挥效能。”

  自主拥有卫星导航系统是避免受制于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命脉。按照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卫星频率的使用权属于先发射的一方。尽早发射导航卫星,对于维护和拓展我国空间轨道和频率资源,争取主动,同样意义重大。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天问一号”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

  “深感责任重大,更倍感使命光荣。过去几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科学部署和亲切关怀,也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我们将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型号任务圆满成功,不辜负党的期望、国家重托、人民期待。”

  “嫦娥”探月已实现五战五捷,今年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将实施月面采样返回任务,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这将是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又一次跨越式突破。”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后续任务更为繁重,更具挑战,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接过老一代航天人的旗帜,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大力突破核心技术,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必将更稳更远。

上一篇:点滴之间见担当:追记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宝石镇纪委书记温占超

下一篇:专访转战鄂黑两地的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 将重症救治战线前移

联系《法治之窗》 | 关于《法治之窗》
渝ICP备19016650号-5 | 公安备案号:50023302000301  |   QQ:1876828445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010-59461777  |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