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5 点击: 次 来源:法治之窗 作者:刘振厚 - 小 + 大
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古老”话题。任何职业都有压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今揪心的现状,法官的压力非同一般。谈起十多前乃至退回到更早期的岁月,年轻法官会流露出不太相信而又对“老”法官充满艳羡的真情;有过切身经历的“老”法官未免喟叹,流逝的美好时光让人怀疑它是否曾经真实存在。 压力来源有多种,专家们有着专业的分类。法学届人士,包括法官自身,对法官的各种压力有过很多分析。本文仅从所了解到的法官们比较直观的感受出发,做一些浅层次的归纳,以期能帮法官们有针对性缓释。 追责压力。有权必有责。作为法律工作者,法官自然知晓。无论哪种责任追究,只要有据可依,相信法官会发自内心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责任追究的构建,对于法律法规熟稔于心的法官而言,总觉得与法治精神有所背离。尤其面对非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或力所不能及的责任追究,从内到外,一个词总结:不服。譬如,当事人之间或仅仅一方当事人在法庭、法院之外发生恶性事件,个别当事人缠访缠诉不止导致不良后果,群体性事件造成大面积社会影响,包括裁判已生效并得到上级法院二审、再审均予支持的案件,总会倒查至承办案件的法官,即便事件本身与案件几无关联。此类情况,媒体有报道,身边可能还有实证。当然,不可否认,个别法官不理解纪律严于法律,一味以没有违法作挡箭牌,自然不可取。制度性规定涉及法官个人权益更具体,多数责任并不沉重,或许因为有的过于细微,有的与法官工作性质不符乃至冲突,法官们多有腹诽。至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可能“引火烧身”的追责,甚至个别当事人无休无止的缠诉闹访,以及各式各样难以描述的威胁,犹如悬在法官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导致压迫感、焦虑感、忧虑感时常充盈法官心间。 考核压力。就不太广泛的了解,早已有法院把法官个人周、月、季收结案情况通过大屏幕,展示在法院显眼处。虽是如此,对法官个人,倒没听说有多少法院再推行末位淘汰。虽然如此,无论年龄大小、级别高低,人要脸树要皮的心态法官们还是留存于心的。直白些讲,中小学为啥不再实行学生考试成绩公开排名,无非是怕伤了孩子的自尊。作为成年人的法官,有一定事业、一定地位,开庭时身着法袍坐在高大威严的审判台,有些还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工作成绩如此公开展示,对法官心情的影响、压力的程度可想而知。那些个别嘴上念叨我根本不在意数字、排序的法官,只是咽下一口大气之后的自我鼓励与宽慰而已。 案件压力。案件压力首先是数量上。无论如何,案件一旦分到法官名下,结案即成了法官的分内之事。有的领导在大会上讲:不要讲客观,不要谈理由,谁的“孩子”谁抱走。多年前,不少法院为了创收,还给法官下达办案任务,法官们主动“服务”或动员起诉并非个案。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收支两条线的施行,法院案件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每周开庭三四次,年结案百件左右,成为一名普通法官一段时期的常态。但这段“蜜月期”并不持久,几何级、爆炸式增长很快成为县市级法院共同面临的难题,尤其基层法院。再叠加司改等等因素的影响,看到电脑上一件件案件编号法官心里无不开始犯嘀咕,啥时候是个头呀。至于案件质量,即便没有考核压力,恐怕不会有任何法官希望自己裁判的案件上诉、再审,被发回或改判。但法官不得不“屈服”的是:无能为力,或心有余力不足。 名利压力。前面提到,人要脸树要皮。周边人对“成功”的衡量,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装作鸵鸟只能掩盖内心的虚弱,但现实摆在那里。都是大学毕业,都是进入国家机关,任职之初,未来法官似乎比其他公务员有着更明亮的光环。可随着时间推移,当有同学、同批考入国家机关的同龄人已经进入“领导干部”行列,很多未来法官受各种外部条件的制约,别说提拔,乃至仍未步入法官序列。在官本位的大环境下,“进步”缓慢的法官与其他公务人员同处一室时,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不自觉会假设自己当初如果是报考了法检之外的其他部门,是不是政治地位同样“稍高一筹”。即便是同等级别,大家都知道还有所谓“实权”的说法。何况法官们深知,司法权本身是被动的、保守的;行政权是主动的、扩张的,“大”于司法权本就是难以扭转且愈演愈烈的现状。 生活压力。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一样少不得。特别是年轻法官,父辈各类条件尚好的,可以给予他们经济且不限于经济方面的支持。那些出生底层家庭,靠一纸文凭和学历改变生命轨迹的年轻法官,在经济而不限于经济方面的压力是难以名状的。当然,我们可以教导法官,生活幸福与否并不仅仅在于金钱,问题是没有金钱支撑许许多多的生活问题是无解的。买房、购车,老人治病、赡养,孩子上学、就业,压力也是在于金钱而不限于金钱的。法院系统不乏在已成长为员额法官之后,毅然辞去公职迈入律师行业的年轻法官,包括已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中年法官。话说回来,当今环境下,身心俱疲同样仅非法官群体。996、内卷、躺平之类词汇的出现,足以印证残酷的现实。但法官毕竟是评判他人是非的职业,重压之下,期待他们用平和的心态作出裁判,难度定然不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此沉重而深刻的话题亦非法院、法院领导,更非法官个人努力所能解决,只能祈愿法官常怀一颗平常心。 作者:刘振厚 |